原色配方:
0.4%顏料
實色配方:
0.4%顏料 + 0.2%鈦白粉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-GN
- 顏 色:藍相綠色
- 結 構:鈷/鈦/鎳/鋅氧化物
- 耐 光:8級
- 耐 候:5級
- 耐 溫:1000℃
- 更新日期:2022-03-1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馬上撥打電話 400 006 1223 咨詢I-GN相關信息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色卡相關產品
-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潤巴Ranbar Green I-GL鈷綠松石復合無機顏料_顏料綠50潤巴Ranbar Green I-GL是一種高性能、多功能的鈷綠松石復合無機顏料,索引號為顏料綠50,其主要成分是鈷/鈦氧化物,該顏料飽和度高、遮蓋力強,呈現出美麗的綠松石色,且具有卓越的綜合色牢度性能,環保性好、不含鹵素,還具有較高的近紅外反射率,適用于多種工業和商業應用。 潤巴Ranbar Green I-GL鈷綠松石復合無機顏料_顏料綠50潤巴Ranbar Green I-GL是一種高性能、多功能的鈷綠松石復合無機顏料,索引號為顏料綠50,其主要成分是鈷/鈦氧化物,該顏料飽和度高、遮蓋力強,呈現出美麗的綠松石色,且具有卓越的綜合色牢度性能,環保性好、不含鹵素,還具有較高的近紅外反射率,適用于多種工業和商業應用。
-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潤巴鈷綠I-GN耐高溫鈦鈷綠顏料潤巴Ranbar Green I-GN鈷綠是一種比較鮮艷的黃相綠色耐高溫鈦鈷綠顏料,具有出色的耐熱性(可達1000攝氏度)、高耐光耐候戶外耐久性、耐酸堿和化學穩定性,鈷綠顏料還具有適度的NIR近紅外反射率,因此很適合用于軍事偽裝涂料、航空航天和建筑行業的苛刻性能要求,推薦用于需要耐化學品、耐高溫和抗紫外線性能的著色配方... 潤巴鈷綠I-GN耐高溫鈦鈷綠顏料潤巴Ranbar Green I-GN鈷綠是一種比較鮮艷的黃相綠色耐高溫鈦鈷綠顏料,具有出色的耐熱性(可達1000攝氏度)、高耐光耐候戶外耐久性、耐酸堿和化學穩定性,鈷綠顏料還具有適度的NIR近紅外反射率,因此很適合用于軍事偽裝涂料、航空航天和建筑行業的苛刻性能要求,推薦用于需要耐化學品、耐高溫和抗紫外線性能的著色配方...
最新產品
- 葩麗特Paliotol Yellow L2146HD涂料用高遮蓋紅相黃有機顏料
- DIC Irgazin Yellow L2060 | 涂料與油墨專用高性能有機顏料黃110
- 潤巴Ranbar Red PFS高性能蒽醌染料溶劑紅111
- 潤巴鐵錳棕顏料Ranbar Brown I3664耐高溫無機顏料棕43
- 潤巴Ranbar Orange I4960L鎘橙顏料 - 無機顏料橙20
- 潤巴Ranbar油溶性熒光染料 - 高透明高著色力溶劑型油墨專用
- 蘇達山Hostaperm Yellow H4G油墨涂料用不透明綠相黃有機顏料
- 潤巴I0240鐵鉻黑顏料 | 耐高溫高紅外反射顏料棕29(P.Br.29)
- 馬來西亞擴散粉EBS-F L-206F乙撐雙硬脂酰胺分散潤滑劑CPlasa
- 巴斯夫Tinuvin 479光穩定劑|天樂榮羥苯基三嗪紫外光吸收劑
- 巴斯夫K5700二惡嗪紫Cromophtal Violet K5700高性能有機顏料紫37
- 潤巴Ranbar Blue I5010鈷鉻藍顏料|高性能綠相藍色無機顏料
產品列表
		
		
		
		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最新文章
                - 有機顏料與無機顏料的區別與選擇指南|特性分析、應用領域與性能對比
- 全球高性能顏料市場趨勢與預測(2025-2032)
- 有機顏料與染料的區別有哪些?一文講透兩者核心特性與應用選擇
- 變色龍顏料原理與應用領域|奇幻變色顏料的色彩效果
- 色母粒分散性影響因素:材料與工藝對塑料制品顏色均勻性的影響
- 解決色母粒常見問題:應對顏色遷移、色差與滲色的全面解決方案
- 2025年鈦行業報告:科慕、特諾、龍蟒佰利聯領跑全球二氧化鈦(鈦白粉)市場
- DIC 2025年上半年財報:營業收入增長22.9%,DIC顏料業務推動盈利回升
- 比炭黑還黑的顏料有哪些?盤點那些顛覆視覺的“黑科技”超黑材料!
- 全球珠光顏料市場分析報告(2025-2033):規模、趨勢與應用前景
 














